一、培养储备“生力军”,建好“蓄水池”
采取招引、遴选、示范等方法,引进、选拔、储备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人才。通过公开招考、高校引智、考核招聘,面向社会招考教师367人,考核招聘艺体教师20人,引进研究生和部属免费师范生12人,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。开展“导航、护航、领航”“三航工程”人才遴选,从503名35岁以下教师中,遴选出“底色好、潜力大、愿意干、冲得上”的青年教师51名作为优秀管理者培养对象、100名作为名优教师培养对象,储备优秀管理人才和名优教师人才。搭建名优骨干教师培养平台,建立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22个,遴选优秀学员508人,开展第11批骨干教师培养,着力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,构建“合格教师—优秀教师—骨干教师—名教师”梯次攀升教师发展体系。
二、用好基层“练兵场”,锤炼“硬本领”
采取自主研修、集中培训、岗位练兵、跟岗锻炼、上挂磨炼等方式,不断锤炼管理和教育教学本领。实施”校地合作”培训,与成都师范大学合作培训干部120人,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合作研究生课程培训结业385人。开展“三大工程”和“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”能力提升培训,实施国培计划项目4个,培训教师8835人次,开展工作室引领活动50余场次,培训教师1000余人次。实施学区共治共享,狠抓学校“龙头”建设,采取“城带乡、强带弱”模式,组建教育集团2个,按照“教学点全覆盖、强校带动弱校”思路,建立学区联盟3个,开展教育教学教研业务培训2072人次,57项教学成果、5个教育课题在全市获奖。加强劳动教育,组织“三航工程”51名优秀管理者培养对象参与劳动实践,着力从树德、增智、健体、润美等方面锻造新时代优秀年轻干部。开展36名副校级干部应知应会知识测试,组织12名优秀管理者培养对象跟岗、上挂磨炼。
三、树立用人“风向标”,激活“动力源”
通过干部动态调整、职级晋升改革、工资待遇保障等途径,激活干部教师干事创业动力。动态调整干部,建立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用人机制,仅2022年调整补充干部22人,其中交流任职13人,免职6人,促进了学校管理变貌升位。妥善解决教师职级晋升“三改二”问题,162名教师取得高级教师任职资格,185名教师取得中级教师任职资格,1399名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,其中有124人享受农村教师10年、20年、30年晋升职称不受岗位指标限等鼓励性政策。严格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和边远工作补贴,教师工资按时兑现,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公务员平均水平全面予以保障。推荐表彰表扬省市级优秀教师、优秀教育工作者、师德标兵56人,区级165人。投入资金60万元维修改善教师周转宿舍和各项基本生活设施并提供公租房380余间。